

![]() |
暮春时分,暖阳柔风轻触心弦,人总想趁着暖春寻几件闲适之事。于是以纸为田、砚作春水,开半亩方塘,然后在书架上找一本应时应景的字帖描摹起来。这算是幸会春天的投名状了,一番找寻,还是避不开千古名作《兰亭集序》。
谈及《兰亭集序》,不得不提王羲之。王羲之祖籍山东临沂,生于八王之乱,那时西晋王朝岌岌可危。其父王旷、大伯王导极力举荐琅琊王司马睿南迁。于是,司马睿带领部分西晋贵族与名门世族渡过长江,从洛阳南迁至建康(今南京),建立东晋政权,这便是“衣冠南渡”。东晋初建,王羲之伯父王导主内政外交,平衡缓和南北士族之间矛盾。叔叔王敦主军事,卫戍东晋王朝。王氏一族深得晋元帝司马睿赏识。故有“王与马共天下”之说。
王羲之年少时,父亲王旷与匈奴交战时失踪。一种说法是战死沙场、死不见尸;另一种说法是兵败被俘后投降匈奴。朝廷对此事讳莫如深,没有定论。王家整天战战兢兢,不置可否。世说新语《王羲之传》所载:羲之涩,讷(涩,腼腆。讷,少言。孔子: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)。或许他这般性格的形成,正源于这段经历。
随着年龄增长,王羲之师随姨妈卫夫人研习书法,后学张芝、钟繇、李斯。终一改古人书体开创妍美书风。梁武帝评价其书法:如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,尽善尽美。王羲之二十三岁入仕,先后任秘书郎、长史、刺史,右将军、会稽内史。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举行修禊之事……
这一年必定要在中国的书法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永和九年乃晋穆帝司马聃年号,即公元353年。时年王羲之五十岁,已到知天命之年。“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”明确了时间节点;地点是会稽山阴的兰亭,相传当年吴王夫差在会稽山上种植兰花并修建亭子,兰亭由此得名;具体事件是“修禊事也”。契事是当地暮春时节踏青、摘香草、溪水洗面、除灾祈福的民间活动。这一天,王羲之组织了一个文化沙龙,邀约东晋文化名流,士族大夫、加上七个儿子共计四十二人。其中有东山再起谢安,玄学家孙绰,书法家华茂、虞说,以及王羲之九岁的小儿子王献之等。所谓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。
既然是文人集会,单纯踏青摘草难以尽兴。眼前有现成的溪水,美酒也已备好,众人便在溪水边各自找位置坐下(列坐其次)。在这茂林修竹间,溪水潺潺流淌,文人相聚,酒自然不可或缺,肯定要畅饮几杯。于是,在溪水上游放一种叫“觞”的方形酒器,让酒器顺水流漂浮,当酒器停在谁的位置旁,那个人要么赋诗一首,要么罚酒三斗,这就是“流觞曲水”。
几轮流觞曲水下来,众人畅饮美酒,还创作出三十七首诗篇,可谓酒兴、诗兴皆酣畅,众人都觉得不虚此行。接下来怎么办?请东家上场吧。羲之书法入木三分,谁不想一睹书圣的风采呢?王羲之脸颊已经被酒催出了几分绯红,那就趁着酒气再给大伙助兴吧。他拿出珍藏的蚕茧纸,这纸极为珍贵,平时都不舍得用来写字,又取出新买来的蒜头笔。既然三十七首诗已经编纂成诗集了那就干脆取名《兰亭诗集》吧。既然诸位眼热我的笔墨功夫那我也就不推辞了,我来给咱的诗集写一个序,就叫《兰亭集序》。
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……”
全文三百二十四字,竟一气呵成。王羲之一经酝酿,琵琶未弹先有情。五十岁的他,历经人生沧桑,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感悟。他八岁丧父,后来又随着家族一起南迁颠沛流离,身体还饱受疾病困扰,时而癫痫发作,时而眼疾疼痛。东晋建立后,大伯、叔叔与皇帝间的明争暗斗,王氏家族与其他士族的权力角逐,以及官场上司下属的流言蜚语,都让他身心俱疲。好在妻子郗璇貌美体贴,在王家众多才俊中,唯独钟情不修边幅的他(东床坦腹如是)。好在家里人丁兴旺也都各自成家也没有什么拖累(《十七帖》:吾有七男一女皆同生,婚娶已毕,唯一小者尚未婚耳)。他感慨人生短暂,与他人相处的时光,不过俯仰之间,转瞬便成过往。有时,他会与朋友在室内畅谈;有时,也羡慕竹林七贤不受拘束、自由洒脱。不过话说回来,生死毕竟是件大事,想想一辈子到头来一场空由不得人不心生感慨。于是,他决定将今日的诗文记录下来,至于其他的,就留给后人去评说。就这样,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横空出世。
隔日酒醒,王羲之将昨日所书《兰亭集序》又重写数张,皆不如首次。于是烧尽其他版本仅留初稿藏于家中,奉为传家宝秘不示人。
兰亭雅集后两年,王羲之辞官归隐。生命走向趋近于竹林七贤和南山下采菊花的陶侃。晚年采药炼丹修炼不老术而食用五石散元气大伤。加之小孙女接连夭折心身大受打击(《二孙女帖》写道:“羲之顿首,二孙女不育,伤夭命,痛之缠心,不能已已。哀悼切心”)。
公元361年,王羲之去世,享年五十七岁。《兰亭集序》则代代相传,传到第七代孙智永和尚手中时,已是唐太宗年间。智永圆寂后,又把《兰亭集序》传给徒弟辩才。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,于是派监察御史萧翼巧施计谋,从辩才处骗得《兰亭集序》。李世民得到《兰亭集序》后如获至宝,随即命冯承素以双钩填廓法描摹数份,赐予亲近的大臣。真迹陪葬昭陵。
《兰亭集序》从此下落不明。真迹成谜。千百年来,兰亭雅集的故事涵养着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,它的谜团继续挑逗着书家们的探究欲,他的笔墨线条仍旧捆绑着华夏人对文字的深深的敬畏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基因传承、文化扎根。《兰亭集序》活在当下!
(作者:曾绍斌 单位:西部创业宁东铁路公司)